集微网消息,4月13日,机器人发布2022年年度业绩报告称,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5.76亿元,同比增长8.4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0.45亿元,同比增长107.9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亏损6.13亿元,同比收窄20.08%;毛利率8.62%,同比增长1.05%。报告期内公司扭亏为盈,同比实现了营业收入增长和毛利率的上升。
GGII、IFR及中国电子学会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达200亿美元,其中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约达80亿美元;202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预计突破30万台,同比增速超过15%;2023年预计工业机器人销量将达到37.5万台,同比预计增速超23%。未来工业机器人市场将延续增长趋势。
(相关资料图)
我国随着智能电动汽车、物联网、人工智能等行业的快速崛起,目前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半导体应用和消费市场。2022年,消费电子等下游表现疲软,但在汽车、工业、数据中心、通信基础设施等领域的需求仍较为旺盛,各类产品的智能化、数字化升级趋势仍将继续,也将带动芯片需求的回升。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半导体设备行业进口额347.21亿美元,同比下降15.3%,出口额41.23亿美元,同比上涨13.1%,国内半导体设备进口依赖度在下降,自主可控持续加强,中国半导体行业在加快国产化进程。
报告期内,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机器人)标准化试点项目以优异成绩通过国家专家组考核评估。试点期间,新松构建集聚了39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重点企业的标准生态圈和五个标准推广应用交流中心,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26项、团体标准13项、企业标准22项,申请ISO国际标准提案2项。
2022年公司拥有技术人员2,537人,约占公司总员工数65%;研发投入约3.51亿元。截至2022年底,公司拥有专利654项,其中发明专项428项,实用新型106项,外观设计118项,PCT授权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178项。
半导体装备业务方面,机器人从合作广度至合作深度持续开展与核心客户的合作,其中应用在刻蚀、CVD、PVD、CMP、Descum、立式炉等工艺环节及领域的机械手、EFEM、真空传输设备等产品取得了较好的业绩,半导体设备产业化应用初具规模,广泛服务于硅片生产、晶圆加工、先进封装及封装测试等半导体制造全产业链,为客户产业链及供应链安全的稳定提供多元保障,品牌效应显现。
报告期内,真空机械手方面,两轴真空直驱机械手产品,已实现小批量、多批次应用在客户端,公司目前已完成13种两轴真空直驱机械手平台的研发。三轴真空直驱机械手产品,处于客户端验证阶段,其结合全新控制器软硬件平台的应用,可支撑下游客户的长期应用。报告期内,四轴真空直驱机械手产品处于研发阶段。目前,公司已成功研发多款新型双臂真空机械手,部分产品已进入客户端验证阶段,预计未来将成为公司半导体业务新的增长点。
真空传输平台的主要三方面产品,即真空直驱机械手、真空部件VPH、真空预对准机(ALIGNER)在精度、传输效率等方面通过了客户端验证,实现小批量订单,已进入终端客户生产线应用。
大气类关键半导体零部件方面产品,实现了设备前端模块(EFEM)三大部件,即大气机械手、ALIGNER、Loadport/SMIF产品的自主设计,目前已全面导入市场,市场份额实现大幅提升。2022年度,公司半导体装备业务实现收入2.44亿元。
在移动机器人方面,公司已覆盖了动力电池、级片生产的全流程,部分产品已标准化、系列化。报告期内,公司携手新能源领域全球知名的锂电池制造商,打造了锂电行业级片生产车间标杆,目前公司移动机器人在新能源锂电行业的应用已辐射十余个领先企业,进一步巩固了市场地位。报告期内,公司实现了承载车身、非承载车身混线生产,自动实现交接车身、同步/非同步举升柔性切换等功能,为车企客户打造国内整车合装应用项目,为拥有全产品链的车企客户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国内新能源市场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公司移动机器人可贯穿新能源汽车生产全生命周期,覆盖从合装,包括底盘合装线等装配主线,满足汽车厂多种车型混线的需要;到分装,包括前后悬分装等分装线体,满足前后悬系统与车身高度的准确匹配等;再到电池车间的全流程。并通过不断优化和创新软硬件技术,提高客户的生产节拍。进一步夯实公司在新能源领域的市场地位。
2022年度,公司各类工业机器人销量合计3,333台,其中移动机器人销量1,641台。2022年度,公司机器人及相关的系统集成业务实现收入约为11.69亿元。
(校对/占旭亮)
关键词: